您是否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喝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的原理又是什麼呢?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多顧客在喝了我們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後有很好的成效嗎?花2分鐘閱讀一下這篇文章!

在了解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的原理之前,讓我們從最基本開始 —「健康飲食」具體是什麼意思?

健康飲食是指經常適量食用適當的食物,以保持身體最佳運作,並盡量減低患上與飲食有關的疾病的機會。這就要從最高層級的卡路里開始說起,然後細分為巨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和植物營養素。

 

 

世界衛生組織 (WHO)和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我們每日攝取下列份量的營養素:

 

除了攝取量以外,我們要從哪些食物中攝取這些營養素,也是同樣重要的。營養科學專家們都一致建議:選擇全食,並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1][2]

需要注意的是,從水果、蔬菜或動物製食品中攝取日常所需的維他命和礦物質是最佳的方式,而依賴人工合成的綜合營養素就不太好。這是因為許多人工合成的營養素不易被人體吸收,而且過量攝取的話會造成不良影響[3]

簡而言之,健康飲食是要從植物性全食中適量地攝取適當的營養。

 

好的、壞的及過量攝取的營養素

 

看了我們的營養攝取量建議表,您可能會問:「上述所有營養素都需要的嗎?當中有哪些是對我們最重要或最有好處?我們是否可以攝取超過需要的份量?」

 

在現代飲食中,我們很可能會過量攝取某些營養素(例如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等),並攝取過少其他營養素(例如膳食纖維、維他命等)。那些我們通常會過量攝取的營養素,被稱為「壞」的東西;而那些我們攝取不足的重要營養素,則被稱為「好」的東西:

以上就是基本介紹。現在就來到重要的部分了:

 

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要如何搭配使用?

我們的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充滿了「好」東西,「壞」東西則很少。因此,當你食用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時,您會建立一個營養緩衝區。這個營養緩衝區可讓您輕易攝取與每日建議攝取量相近份量的營養素,且不用大幅改變其他餐的飲食習慣。這就好比有些人會說他們午餐只吃小量的食物,「留個肚」晚上跟家人一起吃大餐。

以下是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原理的範例。假設在您平常的一天,您將營養豐富的新加坡美食當作三餐 — 奶油烤麵包加咖啡作早餐,肉脞面麵午餐,然後與另一半、家人或朋友共進晚餐。 

以下影片展示了在沒有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的情況下,我們會如何過量攝取「壞東西」,以及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又是如何補償這種過量攝取的情況:

以下影片展示了在沒有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的情況下,我們會如何缺少「好東西」,以及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又是如何補償這種攝取不足的情況:

把我們的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視為您的「功能」餐 — 例如在某個工作天您用它作為快速而健康的午餐 — 您可輕鬆攝取當天所需的營養, 同時也能如常享用您的其他兩餐。這對於要吃得健康或減肥的您來說會是一種簡單、輕鬆和有效的方式。

這就是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的原理。通過建立營養緩衝區,它可以讓您在保持現有飲食習慣的同時吃得更健康。把Sustyfoods 蔬士蒂奶昔融入您的生活,您便可以解決飲食中任何攝取不足或過量的問題。

 

REFERENCES

 

[1] Craig, W. J., & Mangels, A. R. (2009).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vegetarian die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09(7), 1266-1282

[2] Lichtenstein, A. H., Appel, L. J., Brands, M., Carnethon, M., Daniels, S., Franch, H. A., . . . Wylie-Rosett, J. (2006). Summary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revision 2006.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6(10), 2186-2191. doi:10.1161/01.atv.0000238352.25222.5e

[3] Kamangar, F., & Emadi, A. (2012).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do we really need th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3), 221–226.